本网讯(通讯员 张利军 张玥 冯杰 摄影 乔红波 郭潇 李艳飞)7月5日,河南省“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论坛暨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管理分论坛在我校举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会场设在龙子湖校区。

清华大学联想讲席教授陈剑,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胡祥培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刘思峰教授,河海大学长江学者王慧敏教授,江南大学、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吴小俊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陈恩红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单征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国家优青王尚广教授,我校学术副校长汤继华教授出席本次论坛,我院全体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会。本次论坛先后由我院负责人马新明教授、陈振教授主持。

汤继华致开幕辞,在河南农业大学百廿校庆之际,向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领导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发展情况与我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智慧农业、创新管理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并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卫星计算、供应链管理等技术来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马新明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以及出席论坛的嘉宾情况。
陈剑教授以《从运营优化到生态建设——大变局下的供应链管理》为题,从供应链运营的视角切入,对大变局下的供应链管理进行多层次解读,分析了大变局带来的商务模式变革,并对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胡祥培教授以《区块链与智慧农业》为题,详细阐述了区块链与数智经济的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围绕“物联网+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对智慧农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最先一公里”解决方案、“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区块链农产品质量溯源三方面作了详细报告,进一步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区块链产业智能管理。
刘思峰教授以《科研项目选题、申请与研究》为题,基于40年的研究工作经验与认知,深入分析了科研工作的特点;同时结合具体事例从如何选择研究领域、如何正确把握科研选题、如何撰写高质量的项目申请书、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四个方面展开报告。
王慧敏教授以《“水土-粮食-生态”纽带下空间异质性可持续粮食安全研究》为题,以我国粮食生产的问题与安全战略需求,深度解析了WLFE纽带下空间异质性粮食生产适宜性评价及优化模型,就东北粮食主产区松花江流域可持续粮食安全战略作了详细分析。
吴小俊教授以《面向智慧城市视觉任务的深度学习方法》为题,介绍了智慧城市中的视觉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展示了在图像质量增强、人脸特征点定位与识别、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及行为识别多方面的应用。
陈恩红教授以《推荐系统的算法及应用》为题,介绍了推荐离线训练时的基础组件,进一步解析了针对推荐系统线上服务的两个阶段的优化设计,并对推荐技术在多方面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报告。
单征教授以《量子计量原理与应用探索》为题,报告以量子计算原理和实现的物理途径为出发点,介绍了目前量子计算机研制的基础软硬件、应用和算法进展,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和潜力。
王尚广教授以《天算星座:卫星计算开放开源平台》为题,基于卫星计算的需求背景,介绍了我们提出的天算星座的架构、定位、目标和任务,展示了天算星座的建设进展、代表性成果及国际合作情况。
此次论坛,作为“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论坛暨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管理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学科服务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